热点学习:在互鉴中寻找新方向:“中意院长论坛”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问题

发布者:张毅发布时间:2018-04-17浏览次数:847

    伴着濛濛的江南春雨,411日上午,“跨文化视野中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展暨中意院长论坛”在湖南湘西凤凰古城举办。来自意大利和中国各大美院的院长及教授齐聚凤凰,就全球化背景下中意当代美术教育的前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此次论坛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各位院长就论坛主题做发言,并简单介绍各自院校的发展特色,之后,各位学者就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度讨论。

 

意大利和中国都是拥有深厚艺术传统的美术教育大国,双方的当代美术教育也保持着高速发展。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科技的进步和艺术观念的改变,传统的美院教育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站在历史的拐点上,美术教育应该走向何方,似乎成为了全球美术教育界的共同困惑。因此,此次论坛的主题定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怎么办”。如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报》总编辑、此次论坛学术策划人张晓凌期望的那样,这是“一场敢于说真话的论坛”,各位院长和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议题进行了热烈的对话与讨论,其中不乏尖锐问题的提出,甚至是对目前中国高等美术院校现状的质疑,但随着论坛讨论逐步深入,这些学院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无不体现出对改变中国艺术教育现状殷切且赤诚的期待。通过今天的论坛,中意双方试图在交流与互鉴中共同为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寻找到新的可能。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首先明确地指出中国艺术和艺术教育界有高原无高峰的原因。在他看来,中国曾经在没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情形中持续了150余年,从中可以看出,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国家整体形势密不可分;而目前中国艺术教育现状处在整体教育水平和人口受高等教育情况的大背景之下,国家艺术教育平台还存在一些欠缺。同时,他以齐白石为例,提出现行艺术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出这样“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大师。

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

大学的功能是基础的人文教育,而真正的艺术大师是通过学习之后,进入社会实践与生活空间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创作风貌。”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如此定位艺术大学与艺术大师之间的关系,同时他表达了对于中意学院之间建立多方面联系的希望。他认为,目前在意大利的中国艺术留学生占比很高,因此两国在艺术教育方面可以合作的空间很大,应该在合作过程中寻求共同的发展。他提出通过联合办展、互相建立工作室、增加学生交流活动、开放网络课程、进行高等教育学术会议、教学实践方面的交融等方式,建立有效平台,进行实际性的艺术教育交流与联结。

佛罗伦萨院长克劳迪奥·洛卡在视频中

佛罗伦萨院长克劳迪奥·洛卡因故无法到场,他用视频记录下了自己的观点,针对如何应对全球化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中国和意大利都具有各自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全球化过程中避免趋同化的方式便是找到自己文化的根源,深入研究本国传统,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找到超越过去和超越传统的语言和方式。“在意大利的学院中,我们希望进行的是引导式教育,创造年轻人与世界接轨、与国际接轨的机会,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当代性。”同时,他谈到对全球化和当代性的看法。在他看来,以当代的目光重新解读,传统中的作品和养分便都变成了与当代相关联的事物。“艺术是时代的先锋,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因此不要对全球化抱有畏惧的态度。”

罗马美术学院院长提亚娜•达切莲

罗马美术学院院长提亚娜•达切莲则直接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她曾在MoMA看到中国艺术家以动物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作品,引起了社会关注,但这类作品存在模仿国际上当代艺术创作套路的影子。当她来到中国的艺术院校,看到中国学生用传统方式创作水墨画,她感到奇怪,为何这样灿烂的传统文化却没有被搬到MoMA展出?在她看来,不随便跟随潮流,而是通过互鉴增加自己本土文化的价值才是应有的趋势。

针对这一提问,张晓凌进行了回应。他认为,整体而言,中国当代艺术处于迷失过程中,这类过于关注事件性与新闻性的艺术展览及活动是偏离艺术本身的。“在我们全盘西化的学校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已经被中国现行的艺术教育体制抛诸脑后。年轻一代艺术家过于追求博眼球,令当代艺术产生了问题。中国美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缺失了传统教育,我们熟知西方艺术史的脉络,却忘记了属于本国的传统。”

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

紧接着,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也就此问题进行了回应。“在MoMA看到这样的展览是MoMA的选择,而不是中国教育的选择。”在他看来,美术学院的目标不是培养大师,而是寻求职业教育。同时,他表达了对佛罗伦萨院长克劳迪奥·洛卡的赞同:“将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当代的解读,这些传统的养分都将进入当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再纠结于传统与当代的问题。”

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院长弗兰科•马洛克

作为教育者,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院长弗兰科•马洛克认为大家有责任和义务认识到全球化对艺术造成的危机。他说,全球化以大众化需求为主,而不再把人放在个体的角度去考虑。回想过去,艺术家都能够在为个人奋斗目标努力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全球化否认艺术的个人化呈现,现如今的艺术家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艺术应有自己的鲜明的基因性与传承性,我们应唤醒艺术家对自己内心的发掘,放下恐惧和怀疑,将自己放在宇宙中心。”当然,他认为没有必要完全否认全球化,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护自身特性。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庞茂琨

针对这一观点,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庞茂琨表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大家认为全球化扼杀了趋于个性,让各个文化趋同。我认同艺术的差异和个性永远是宝贵的,但我认为目前我们无法避免地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中,真正的艺术创造力是能够通过把各种资源作为背景和平台进行利用,得到有个性、有差异性的东西,这是应对全球化的自身的策略。我提倡通过大的融合之后发掘新的差异,这也许是在当代最为可贵的。”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认为,实际上,大家讨论的应是“艺术品质”的问题。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思想的时代、图像的时代、创意设计的时代,想象力、有价值的创造性和创新集中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全球化、艺术教育等问题实际都不会影响真正的艺术。“王国维用‘境界’二字代表艺术品质,杭间院长提到‘天才’就是如此。境界决定品质,它不会轻易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他提出,从历史上看,艺术教育是体制和标准的问题,但艺术很难标准化。艺术学院应为年轻人创造更大空间,教育就是在雕塑一个人,应创造一切最好的条件去让年轻人发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张晓凌针对曹意强的发言进行了回应:“经过曹意强这一代人的奋斗,艺术学科从三级学科上升为可以与文学并排的一级学科,实现了我们当时最大的梦想。浴火重生中的一级学科虽然有问题,但它的成长是有目共睹的。应该感谢在座的各位,感谢这一代人做出的贡献。我们爱得真切,所以更希望积极改善现状。”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赦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赦认为,目前中国艺术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体制问题。“目前专业分得过细,同时将本科与研究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混为一谈。我主张合并细小科目,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空间,让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选择。这样做,美术界也可以培养出文学家。”

听了刘赦的观点,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院长弗兰科•马洛克做出了回应。在他看来,意大利也面对着教育体制、学科设置等政策层面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专业与市场的结合问题。“通过很长的一段路,我们才理清美学与艺术史和社会的关系。现在,我们也正在不断将当代艺术与美学和哲学进行相互转化,同时积极尝试将艺术本质结构的东西与当代与市场相结合。”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山水画研究中心主任顾平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山水画研究中心主任顾平回应了曹意强的观点。他认为,目前中国没有专人研究高等美术教育问题,造成了视觉标准的缺失、高等美术院校人才标准和艺术教育标准的模糊。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将西方教育体系引入中国的时候没有关注艺术教育主体,最终没有形成适合本土的系统。

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吴洪

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吴洪则认为,目前我们把太多问题赋予在了教育身上,艺术院校肩负的责任完全超出了艺术教育本身。“我们走了将近一个世纪全球化道路,在过程中自己受到了影潜移默化的响,也影响了其他国家。现在很多高等学府都在国外设立分校,这也许也是一种新路径的寻找。但目前看来,中国美术教育肩负了过多使命,又受到切实的制约,这种矛盾会对艺术教育造成影响。”

江汉大学艺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院长王心耀

江汉大学艺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院长王心耀说,大学艺术教育根本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现在的教育把天才性的人变成很标准的人,是大工业的复制品,这是艺术教育的悲剧。刚才张晓凌院长谈到个性,每一个学校应该积极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艺术培养个性,培养差异化的有创新性的人才。”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纪连彬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纪连彬站在国家高度谈道:在全球化的状态下,美术院校如何走向新时代、如何以新的思维考虑中国美术教育的问题和中国美术人才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美术界自己的话题。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文化相对滞后,美术教育更加滞后。培养大师、培养人才的想法应纳入国家美术教育发展战略的范畴,美术教育不单单是对人的个体艺术家的发展,应该考虑到国家层面、国家战略、国家发展目标的框架下美术教育如何建立新思维,在新时代有新作为。

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邹明

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邹明认为艺术教育的两个主体是教师与学生,而现在大部分美术院校中的教师还同时扮演着艺术家的角色。同时,要清楚学生可以从教师这里得到什么。“胡适曾将‘自由’解释为‘由自’,教师应教会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向。我们现在努力给学生很大自由,但发现学生缺少思考和自我评价。目前教育还是缺乏文化教育和通识教育,而不只是技术教育。如果不解决,我们会发现教出来的学生很苍白。”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长赵云龙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长赵云龙认为,我们对传统文化与对东西方的了解还是比较片面,只有了解才知道什么值得坚守。同时他表示,这次的论坛对之后的基础教学将会有非常大的启发。

论坛到此已接近尾声,各种艺术教育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在座专家的讨论也更加热烈。杨晓阳以实例具体分析了各个学院目前的状况和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如让学生完成必修课的同时以工作室制代替目前的专业划分,加强每位教授和带出的学生的艺术基因性。“现在是‘混战’的时期,各个学院要立足于自身存在的土壤,将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好的生态。”

张晓凌致结束语

最后,论坛学术策划人张晓凌致结束语。他认为,此次论坛提出了很多艺术教育方面值得关切的问题,讨论令大家有所收获,也意犹未尽。他结合自己在中国国家画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工作实例谈道:一个艺术流派想要存在下去,就要形成“一人一品”的面貌;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每所学院想要求得发展,也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中国美术教育的总体面貌是‘宽度大于高度,形式大于内容’,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取得的成绩也需要肯定。在全球化的形势之下,大家通过跨国间的讨论加深了解、进行互鉴,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论坛嘉宾共同签署《凤凰宣言》

研讨结束后,中意两国专家学者在共同的艺术信念之下一同发起《凤凰宣言》。此次中意双方推心置腹的交流为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参考,这些智慧的花火或会为中意当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照亮前行的方向。

本报记者涵涵、谢斯璇对本文亦有贡献

摄影:潘杨

  

  凤凰宣言    


凤凰古城,地处湘西边陲,托云贵而控辰沅,制川鄂而扼桂边。其地物华天宝,南华秀毓,沱江灵炳,孕育出灿烂多彩的历史人文。凤凰为多民族安居之地,其境内楚文化、汉文化、苗文化与凤凰土著文化交融相生,千古遗韵,绵延至今。英才辈出,卓乎声名,有熊希龄、陈寅恪、沈从文等一代人文巨擘,也有陈师曾、黄永玉等艺术大家,还有郑国鸿、田兴恕为代表的镇筸劲兵。此地历史人文之盛,可谓允文允武,史不绝书。

时维戊戍四月,在风光旖旎的边城凤凰,中意艺术家风云际会,共襄“意大利当代艺术展暨中意美术学院院长论坛”之盛举。在全球化时代,这场艺术盛事将被赋予文化自信的隐喻,它既喻示了古城历史人文对当代世界艺术的吸引与召唤,也表征着当代世界艺术对人所共仰的古城人文的追崇与依归。它将在跨文化、超国界的大时空维度中,展现出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当下、传承与创造、东方与西方交相辉映的壮观景象,并将展开一场关于中西艺术的历史性对话。凤凰古城,正日益彰显其交流共享艺术平台的价值与意义。

值此盛会之际,中意两国的美术学院院长,两国的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工作者,为共同之艺术信念、人文理想,于古镇锦绣之地,沱江灵水之畔,发出我们的宣言:

一、着力打造“凤凰艺术年展”“凤凰艺术奖”“世界各国国家艺术展”“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等主题活动,将凤凰建设成一座世界级的文化旅游新高地,建设成一座惠及深远的美育新边城。

二、以“凤凰美术馆”、艺术家驻留及写生基地的建设为核心,将凤凰古城打造为世界各国艺术家最佳的驻留地,让更多的艺术家在这里实现艺术的理想和人生的壮美。

三、办好年度性的“凤凰艺术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让世界各国的理论家、艺术家在这里探讨艺术的边界,前瞻艺术的潮流,努力为世界艺术树立新的地缘坐标。

四、依托凤凰古镇的文化旅游产业优势,着力构建将艺术节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艺术品金融与文化产业投资相结合,文创产品消费与艺术衍生品交易相结合的艺术市场新业态。

五、以全球的视野、国际的资源、本土的立场,将古典艺术与当代艺术,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融为一炉,用实际行动彰显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为中国艺术从高原攀向高峰添砖加瓦,为世界艺术的推进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坚信,当今时代,只有艺术能让人类诗意地栖息大地;我们亦坚信,凤凰古城将在我们的手中升华为艺术圣地,一如凤凰涅槃,振翅于飞那样,鸣叫于神州大地,逍遥于九天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