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不想错过手机上的任何一条消息?

发布者:夏薇发布时间:2024-10-24浏览次数:181

(转载自江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01

「错失恐惧」

让你手机不离手


也许你也体验过这种情景:一开始只是想解锁手机看个通知,结果不知不觉打开了所有社交应用,好奇窥探每个群聊的最新八卦,或者刷新热搜列表看看哪些名人最近出糗了。等回过神来,已是一个小时后。

这种让你手机不离手的「元凶」可能与一种名为「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理现象有关,这个概念首次由心理学家在2013年首次提出,并定义为一种担心自己会错过他人正在经历的美好体验的心理状态(Przybylski et al., 2013)。

这种担忧驱使我们频繁检查手机,以防错过任何新鲜事——无论是聚会、潮流趋势,还是最新的网络热词。错失恐惧不仅可能在闲聊中不期而至,也可能演变为持续的心理压力,甚至诱发自卑或孤立感。

如果深究这种手机刷不停的心理根源,我们可能还要提到「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该理论认为人类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胜任感(想要感到自己能够有效完成任务)、自主感(希望对自身行为有掌控感)和归属感(希望与他人保持紧密联系)。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通常会感到更快乐、更有活力。反之,则可能导致各种负面情绪(Ryan, & Deci, 2000)。

「错失恐惧」很可能源自未能满足的社会联系需求,也就是「归属感」。换句话说,当你感到与人群脱节时,就更容易产生焦虑,从而依赖手机来弥补这种社交空缺(Przybylski et al., 2013)。

  


02 

频繁刷手机不仅伤眼

还会影响身心健康


1. 焦虑和抑郁情绪

忍不住频繁刷新手机不仅是一时的情绪波动,还是一种会影响我们生活的强迫行为。这种心理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对可能「错过」的感知,随后是紧接而来的强迫性行为,即不断在线一直刷新。

虽然这种行为可能带来暂时的心理安也许你也体验过这种情景:一开始只是想解锁手机看个通知,结果不知不觉打开了所有社交应用,好奇窥探每个群聊的最新八卦,或者刷新热搜列表看看哪些名人最近出糗了。等回过神来,已是一个小时后。

这种让你手机不离手的「元凶」可能与一种名为「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理现象有关,这个概念首次由心理学家在2013年首次提出,并定义为一种担心自己会错过他人正在经历的美好体验的心理状态(Przybylski et al., 2013)。

这种担忧驱使我们频繁检查手机,以防错过任何新鲜事——无论是聚会、潮流趋势,还是最新的网络热词。错失恐惧不仅可能在闲聊中不期而至,也可能演变为持续的心理压力,甚至诱发自卑或孤立感。

如果深究这种手机刷不停的心理根源,我们可能还要提到「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该理论认为人类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胜任感(想要感到自己能够有效完成任务)、自主感(希望对自身行为有掌控感)和归属感(希望与他人保持紧密联系)。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通常会感到更快乐、更有活力。反之,则可能导致各种负面情绪(Ryan, & Deci, 2000)。

「错失恐惧」很可能源自未能满足的社会联系需求,也就是「归属感」。换句话说,当你感到与人群脱节时,就更容易产生焦虑,从而依赖手机来弥补这种社交空缺(Przybylski et al., 2013)。慰,但这种不断检查和刷新动态以获取提醒和通知——期待社交奖励——继续不停刷新的反复循环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人们的焦虑情绪(Billieux et al., 2015)。

另外由于人们通常习惯在社交媒体上「报喜不报忧」、倾向于展现被美化后的生活状态,对于这种「编辑过的生活」的随时接触,也有可能让我们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感到孤独和自卑,并进一步助长强迫性刷新手机的恶性循环。

同时持续的向上社交比较和不现实的期望也会损害自尊,进而引发抑郁情绪(Steers, Wickham, & Acitelli, 2014)。

 

2. 影响睡眠

不停刷新手机的冲动会让本该放松的大脑时刻保持紧绷,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

在一项针对中国大学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包括愤怒、内疚和恐惧在内的一系列消极情绪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而「错失恐惧」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Li et al., 2020)。也就是说,那些有强烈消极情绪的学生更容易产生 「错失恐惧」,从而影响睡眠。

另一项来自以色列的研究则专门聚焦夜间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研究人员对 40 名大学生的夜间手机使用时间进行了监测,并评估了他们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夜间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睡眠质量就越差,同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也会随之恶化(Shoval, Tal, & Tzischinsky, 2020)。

类似地,一项针对 101 名青少年的调查研究探讨了睡前焦虑和「错失恐惧」对睡眠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睡前焦虑和「错失恐惧」水平越高,入睡所需的时间就越长,且睡眠时长也相对较短(Scott, & Woods, 2018)。

 

3. 学业和工作表现

做事情途中频繁查看手机会导致我们多任务切换,打断我们的专注力,同时面对大量不同信息,大脑的超载感也会让人身心俱疲。两者叠加之下,不仅会干扰工作流程,降低整体效率(Azizi, Soroush, & Khatony, 2019),也会严重阻碍学习(Ophir, Nass, & Wagner, 2009)。

03 

减缓焦虑

不必完全抛弃手机


要减少刷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减缓「错失恐惧」带来的焦虑,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彻底屏蔽一切社交应用。但在这个社交媒体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时代,想和手机说「分手」并非易事。

好消息是,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不那么激进的解决方案。他们的研究表明,只是将社交媒体使用时间限制在每天 30 分钟以内,就能够显著的积极变化(Faulhaber, Lee, & Gentile, 2023)。

研究对象是 230 名大学生,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两周内严格限制每日社交媒体使用时间30分钟。结果显示,限制使用时间的组员不仅焦虑和抑郁症状减轻,还感受到了更多的积极情绪。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偶尔不严守规矩,超过 30 分钟的学生们,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样有所改善。这说明,在社交媒体的使用上,努力自我调节比机械遵守限定时间更为重要。

研究人员表示,就像使用智能手表或手环追踪每天步数能够促使人们运动一样,监测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同样可以推动人们做出改变。当人们开始具体了解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花的时间后,改变习惯似乎就不那么困难了。

这种做法虽然刚开始时会遇到挑战,但很多人很快就感到自己变得更有效率,压力更小。他们的睡眠质量提升,人际交往也更多地转向了面对面的互动。

与其他一些鼓励删除或屏蔽社交媒体的严格干预措施不同,这项研究提倡一种更为平衡和自我调节的方式。完全禁止社交媒体的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让人产生抵触情绪并感到与外界脱节。

  

而对于具体的实操方法,研究人员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1、设置计时器来监控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

2、认识到设定使用限制时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并继续尝试;

3、坚持下去,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健康的改善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当然,最重要的不是关注自己是否能完美执行30分钟的限制,而是要有意识地为自己设定合理的使用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