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大美院“悦读工作坊”第一期系列读书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者:张艾元发布时间:2021-04-12浏览次数:1243

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悦读工作坊——“文本与语境”第一期读书分享会已于江汉大学图书馆艺术分馆圆满结束。

       

    江汉大学美术学院九期读书分享会由江汉大学美术学院的九位青年教师们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分享模式,率先建立“悦读工作坊”,他们分别是:江汉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博士柳国良、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学博士郝怡、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徐磐、英国伦敦艺术学院硕士孙婷瑜、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彭苑、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涂戈尔、意大利米兰布雷拉国立美术学院硕士梅婷、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张瑱及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王苑老师分别带来《历史的错位: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当代艺术之争》、《弗莱艺术批评文选》、《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当代艺术主题》、《艺术与历史—哈斯克尔的史学成就和西方艺术史的发展》、《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汉宝德谈美》、《幽玄·物哀·寂》及《中国当代艺术30年》。


“文本与语境”·第一期  读书会海报



01


柳国良老师(江汉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首先为研究生们带来了《历史的错位: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的分享


    柳老师从作者盛葳开始进行介绍,让学生们更能理解米勒所处的社会背景和艺术背景,对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时间、特征、代表人物及意义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同时介绍了罗丹的艺术特色。并向同学们推荐《艺术社会学》作为知识补充,进一步谈到了马克思主义对艺术学的影响。再对法国十九世纪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文化氛围、政治局势等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后,紧接着欣赏了米勒的绘画作品,在观看过程中,老师介绍了本书的写作结构:一、解读米勒;二、米勒神话:建构与结构,三位艺术评论家对米勒的不同看法以及形成的冲突;三、从法国到中国:米勒的传播与变异,在不同语境下,对米勒的解读又存在差异性。最后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可以肯定地说,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真实的米勒。所谓的真实性只能是相对的。



02


郝怡老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学博士)与学生闵文龙对话交流


郝怡老师对当代艺术的探讨分成了三个部分,“交错的共识—当代的当代艺术”、“问题重重地审美标准—当代艺术美学”与“充满悖论地争吵—当代艺术之争”。

    在这三部分中,郝老师谈到,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解释当代艺术的交错问题,当代艺术的共识性即作品在每个时代中都是相互影响而非割裂的状态,当代艺术中的当代性的必要条件“前沿的创作,对新技术的应用、媒介、材料的总和,对新形式的探索,对新艺术领域的实验等等。”当代艺术包容度广,虽然它是以对传统审美标准的一种反叛形式出现的,但当代艺术的手段、文化多元性非常强烈,和古典审美标准不同,当代艺术有的是为了开解一种审美,有的可能是为了解释一种审美,有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些理念。当代艺术更多是哲学上的诉求,为了表达自己对人生、哲学、自然等等的思考。



03


青年教师徐磐(湖北美术学院硕士)读书会合影


 而对于《弗莱艺术批评文选》的分享,徐磐老师则是选出书中有代表性的十篇文章对罗杰·弗莱的艺术批评理念进行系统地梳理。

    在分享会中徐磐老师谈到,罗杰·弗莱倾尽全力为后印象派,进而为整个现代艺术运动辩护时,被赋予“现代艺术批评之父”这一称号是当之无愧的。弗莱围绕两届后印象派画展所撰写的一系列辩护文章,这些文章系统地发展了他的形式主义批评方法,从而为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奠定了基础。弗莱的晚年论文,探讨了弗莱如何调整与修缮其理论基础,从而将自己从形式主义美学的教条化与学院化倾向中拯救出来。弗莱在强调抽象画在现代造型艺术中的重要性时,也谨慎地指出,立体主义的抽象绘画在唤起情感方面并不如再现性因素占据主导的作品。《弗莱艺术批评文选》不只是加深了大家对这位现代艺术批评巨擘的系统了解,对于西方艺术史的学习及当下的艺术实践、艺术批评,也有着相当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04


青年教师孙婷瑜(英国伦敦艺术学院硕士)向学生介绍创作札记


在第四期的读书会中,孙婷瑜老师分享的这本《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当代艺术的主题》,没有严格地依照线性方式来展开对一个时期的讨论,而是倾向于将重点放在过去几十年间反复出现在艺术中的七个主题上: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和精神性。同时每一章都从某一主题的视角出发对贯穿整个时期的艺术作品进行了思考。

孙婷瑜老师在分享自身在国内外的学习艺术创作时总结的宝贵经验的同时,结合国内外各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案例为大家生动的讲解了本书的七个主题,同大家一起探讨了艺术作品的意义,包括主题、材料、技术、形式和题材对内容的影响,探索了关于过去30年视觉艺术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历史。这对正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有很强烈的启发意义。



05


青年教师彭苑(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分享《艺术与历史哈斯克尔的史学成就和西方艺术史的发展》

 

对于《艺术与历史哈斯克尔的史学成就和西方艺术史的发展》一书分享,彭苑老师对书中四个章节重点一一做了清晰讲解,四个章节中彭苑老师着重讲解了前两章的重点问题,第一章着重讲到哈斯克尔以巴洛克前后时期的画家与赞助人研究与对画家之外的人的研究总结要将艺术史融入更具一般性历史之中,第二章着重以图像作为文献包罗万象的历史进步论这三个19世纪西方史学独特观念来把握西方艺术史。第三、四章则着重谈论了艺术史研究介于历史艺术史之间的关系与讨论叙述模式写作技巧或风格在历史说明中的作用。在分享会之中彭苑老师还从自身经历出发穿插讲解自己的认识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同时借哈斯克尔治学风格来告诫同学们要有质疑精神,切勿迷信权威。



06


青年教师涂戈尔(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分享《画家生涯》


    这一期的读书会对于《画家生涯》的分享,涂戈尔老师以中国的艺术市场为切入点,来讲到中国绘画有一种对“业余精神”的崇拜,但随着商业社会发展,现实中又出现了很多靠画画为生的画家,这种身份的双重性以及社会经济的变迁,给中国传统绘画带来的影响。《画家生涯》的作者高居翰,是当今权威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者,被称为“最了解17世纪中国绘画的美国人”。涂戈尔老师讲到中国画家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跟我们想象的很不一样,传统的评价标准在今天已经失去说服力了,作者以一种西方的视角来解读中国绘画,理解画家真实的工作和生活,更新我们对中国绘画的认识。书中关于中国儒家文人的人格追求到其“业余精神”崇拜的形成,在中国画家们画作的交易中来分析他们当时的生存需求和文化品值、社会地位以及收藏家的追捧,这些无疑不造成一些社会影响。



07


青年教师梅婷(意大利米兰布雷拉国立美术学院硕士)分享《汉宝德谈美》合照


青年教师梅婷与同学们分享明信片


    在第七期的读书会中,梅婷老师跟同学们分享了《汉宝德谈美》这一经典的美学著作。介绍了享誉盛名的建筑学家汉宝德,以“艺术教育救国论”一文轰动文坛,他将美感归结为“文明的基石”,“人类尊严所系”,“一种文化力量”。他以真挚、恳切的文字,结集成这部直指当下荒谬荒芜与迷茫混乱的谈美巨著,藉一篇篇生动、启发人心的散文书写,引领我们敲开美的大门,学习张开双眼,提升真正的内在竞争力。在分享的过程中,梅婷老师主要结合自身在意大利留学的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事件,将中西方的审美、美育和文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同学们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同学们的批判思维的能力。例如:为什么西洋人做一条领带几乎可以卖到中国人一套衣服的价钱?在物质丰盛的今天,东西已不值钱了,值钱的是其内在的价值。什么价值?就是美的价值。美是今天的文明向上攀升的目标。同时强调了:“一个文明的社会,是建立在拥有美感的国民身上。”这让学习了多年美术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们进行了很多的思考和反思,具有很强烈的启发意义。



08


青年教师张瑱(湖北美术学院硕士)与同学们分享《幽玄·物哀·寂》


至第八期读书分享会,由青年教师张瑱为同学们带来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的《幽玄·物哀·寂》。对于《幽玄·物哀·寂》的分享,张瑱老师着重讲述了书中“物哀”这一美学概念。张老师在分享中谈到,从本居宣长提出“物哀”的概念到大西克礼的发扬,“物哀”蕴含了很多不同于移情的独到的美,“物哀”中的物为事间万物,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为悲哀、睹物伤情、物我同悲,是认识感知的主题、感知的主体,“物哀”传达的是包罗万象的情感之美,是对人的感动、对自然的感动、对世象的感动的集合体。我们对“物哀”的把握要从“物哀”之美中体味对美的凝神关照,而这种关照是超功利的。张老师在分享中还从多图像视角出发让同学们直观感受“物哀”之美并从自身创作实例出发讲述“物哀”这一美学概念对艺术创作的启发性意义。



09



最后一期读书会上,采取线上的方式,由王苑老师与同学们分享这本《当代艺术三十年》。由鲁虹撰写的《中国当代艺术30年》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与1949年以来的历史联系起来并从历史的角度去重新解读或认识中国当代艺术。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艺方针发生了重大转向中国美术创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当代艺术也应运而生。王苑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关于新潮美术,“八五思潮”是中国当代艺术摆脱社会主义束缚的分水岭,在当时90年代出现的中国油画,更为强调艺术经验与日常经验的合一。

王苑老师还讲到当时中国艺术进入到国际大展,部分艺术家产生了文化机会主义,在创作中是否过于迎合国外策展人、批评家的趣味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在当代艺术中,从观念艺术到行为艺术再到装置艺术,对此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而当谈到有关当代艺术的标准,同学们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虹从中国本位去观测和把握当代艺术展示当代艺术的中国特色有力解构了世界当代艺术一体化的神话。



    分享会期间,同学们还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以各个角度抒发了自己对各期阅读的想法与见解。与第一期对比,分享会的学习氛围愈来愈浓,同学们也从比较白话的语言习惯慢慢向学术性语言转变。



读书会的学生从研究生扩散到本科生自觉前来,阅读的氛围越来越热烈,老师们与同学们共读一本好书,平等又轻松地开展交流、对话、碰撞,是“悦读人”的共同理想!








第二期“文本与语境“读书会将于421日开始,同在图书馆艺术分馆,陆续为大家带来精彩的知识分享!

    大家敬请期待!





美术学院

2021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