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工作坊|江大美院研究生读书分享会

发布者:张艾元发布时间:2021-12-25浏览次数:1403

创作对谈会 合影



分享会 · 现场


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推出“两坊一周”(悦读工作坊、创作工作坊、学术周)育人模式。

202011月份以来,江汉大学美术学院相继创办“悦读工作坊”和“创作工作坊”,共举办了35场讲座,氛围热烈,受到美院师生一致好评。

本学期“悦读工作坊”最后一讲特邀研究生部主任、绘画系主任陈时教授作学术主持,江大美院三位青年教师——李俊博士、王苑老师、徐磐老师为读书分享会嘉宾。


研究生部主任、绘画系主任陈时教授作学术主持


青年教师 李俊博士


李俊老师首先为大家分享了著名学者白谦慎所著的《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一书。李俊老师抓住了白先生在书中所提出的几个问题,譬如什么是书法的经典?一种本不属于经典的文字书写载客何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书法的经典?当古代“穷乡儿女”的字迹被当代一些书法家奉为圭臬时,他们为什么对当下类似的书写却不闻不问?让同学们强烈的意识到白先生此书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生活到提问,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书法问题的艺术评论,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专题采访——所谓采访其实就是作者本人根据体验和观察的自问自答。同时,李俊老师将本书的内容结合当代语境下的书法境遇与同学们进行了具有启发意义的探讨。


青年教师 王苑老师


       接下来,王苑老师分享了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国著名哲学家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所著的《神话与意义》(第一版)。《神话与意义》是列维-施特劳斯的一本宗教人类学的演讲集。尽管本书如王苑介绍的那样,是一本理想的入门读物,能够让初学者快速地理解结构人类学大师的主要理念,但在王苑的生动的讲解和分享之下,能让我们更轻松的一览结构人类学派对神话研究的概貌物。其中,王苑老师结合音乐剧中的经典“语言”,向同学们分享了她最感兴趣的“神话与音乐”这一部分。神话与音乐都是语言,只不过和数学一样,音乐语言是天生的。既然同属于语言体系,神话和音乐的表达类同性就体现在不断地延续和重建。而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感,其实是个人身份认同的巨大来源——神话是共性意识基础,音乐是有效的动员和传播形式,联结了同学们无限的想象力。


青年教师 徐磐老师


最后,由徐磐老师分享了南非著名艺术家本人亲自花费大量时间对自己背后思考进行了综合阐述的著作《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Kentridge用一种自己DIY的即兴创造来解构绘图、拍摄、行走等行动,建构我们新的观看方式。艺术家可作为制作者和观察者两种,在“构成世界”和“世界存在”之间的平衡促使我们进入步行的节奏。他早年用炭笔素描约翰内斯堡,这是关于记忆和地理之间的映射,风景的意义。只有在回顾中,事情才有确定的必然性。城市的自我改造本质上是垂直现象,可以让其成为自身的大型动画图绘,擦除和重绘。而绘图行为本身就是注意力不断变换位置。图像变成了一系列标记和决定,画纸上就会盘旋着人的投射,带有开放的空间潜力(即居于墙上所见和视网膜背后所想中间的那个空间)。无限交叠,形成柏拉图洞穴(南非殖民主义的源头之一)的裂痕,让工作室的每个角落都挤满等着进来的图像。而固存影像,仿佛整个宇宙如旋涡般下降,将时间储存在这卷赛璐珞材料中。对同学们在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上都具有强烈的启发意义。

 


分享会 · 学生感想


匡嵩    美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本次阅读工作坊由李俊博士为大家分享著名艺术史学者白谦慎所著《与古为徒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

李老师通过王小二与书协副主席的故事切入,引出本书的核心问题,即书法经典问题。什么是书法的经典?一个本来不是经典的东西,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转化成经典?不善书者为什么一不留心就写成了“千古佳作”?等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有待研究。这种问题意识正是我们平时写论文时所欠缺的,尽管大多数的问题白谦慎自己也没能回答,也没法回答,但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相比更重要的是能引人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对抗平庸,才能不断进步,而不是就事论事,停留在现象表面。

感谢李俊老师带来的精彩分享。

 

张智盈    美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初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感到十分好奇。很荣幸今天晚上聆听了李俊老师的讲座《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

“与古为徒”是清代书画家吴昌硕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题写的一块匾,“娟娟发屋”是重庆一个小街理发店的招牌。白谦慎借这两幅作品的对比,引出了对于思考书法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同时也通过分享《傅山的世界》让我们反思了什么是经典?什么是书法的经典?《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提出了一些作者也无法回答的问题,它既不是书法史的书,也不是书法批评的书,它像是在讲故事,包含的却是作者对于书法和文字长期的思考和困惑,只要关于经典的争论还存在人们就会思考本书所提出的问题。

感谢本次李俊老师的悦读分享会,也让我重新思考了什么是书法的经典?什么是美术的经典?最后再一次感谢李俊老师的精彩分享!

 

孙佳慧     美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今天非常荣幸听到了王苑老师分享的《神话与意义》这本书,受益匪浅。

王苑老师通过简单的梳理带我们轻松预览了神话与科学、历史、还有音乐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在介绍第五章神话与音乐时,王苑老师还通过播放《尼伯龙根的指环》和《巴赫赋格》两段音乐剧让我们更真切体会到神话于理解音乐的方法是相似的。总体下来让我对斯特劳斯在这本书所要揭示的神话对于人类知性的重要性,以及结构人类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们一般提到神话,或许有人就会想到迷信。但往往神话有时候比历史更真实,我们应该用人类学将神话放置到人类文明演化的角度去看待。最后用斯特劳斯的一句话结束“神话指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将它们想象出来。” 

 

王语馨    美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非常荣幸今晚聆听了王苑老师的《神话与意义》讲座。

王苑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非常厉害的结构人类写大师——列维·施特劳斯,由此引入大师所写的著作《神话与意义》,这实际上是一部宗教人类演讲集研究的是神话相关的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述让我们快速了解到结构人类学大师的主要理念,列维·施特劳斯认为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原始人他们的原始思维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而他们的区别在于原始思维和科学思维。接下来老师概述了神话结构可分为句段关系(叙述历史故事)和联想关系(隐喻),只有用隐喻置换句段关系,忽略历史性,关注共时性,才能揭示神话的深层结构。最后老师通过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来引入,让我们学习从音乐剧的研究方法迁移到对神话的研究。

非常感谢王苑老师今晚精彩的演讲!不仅拓宽了我对于美术知识之外理论知识,还让我了解到如何正确是理解神话极其背后的意义。

 

周艺    美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徐磐老师今晚像我们分享了《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主题讲座。先通过肯特里奇创作的一段视频,让我们直观感受到肯特里奇作品的玄妙、写诗般的艺术特色。他的创作通过版画、绘画、动画等元素连贯的串联在一起。

《威廉•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这本书是肯特里奇2012年受邀哈佛大学诺顿6场讲座的实录,不是直白的讲述分享他的创作过程,而是对其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和哲学思考进行了全面的展现。关注的是“画面”与“现实”的互动关系。徐磐老师重点给我们分享了“造马”创作思维,当我们把不规则撕碎的黑纸与马的形象进行联系起来后,我们需要刻意视而不见,才能将这些形象看作撕碎的黑纸,马和纸都是存在的,这是非情愿地悬置不信。这种似与不似的微妙创作思维方法,可以运用于我们平时的艺术创作之中,通过想像力去有意识的辨认,把现实上升到艺术中。

 

丁天健    美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老师节选了书中“造马”的课程,每一种形状的拼图都会在创作者心中留下暗示,总结出创作的关键不在与将现实描绘在作品中,取决于你对现实细节的“想象力”。

老师播放了肯特里奇的作品视频,在视频中,肯特里奇运用版画(速写)、动画、综合材料的形式,呈现了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艺术家可作为制作者和观察者两种。在“构成世界”和“世界存在”之间的平衡促使我们进入步行的节奏。他早年用炭笔素描绘画,内容是关于记忆和地理之间的映射。只有在回顾中,事情才有确定的必然性。城市的自我改造本质上是垂直现象,可以让其成为自身的大型动画图绘、擦除和重绘。而绘图行为本身就是注意意力不断变换位置。图像变成了一系列标记和决定,画纸上就会盘旋着人的投射,带有开放的空间潜力 (即居于墙上所见和视网膜背后所想中间的那个空间)无限交叠,形成柏拉图洞穴(南非殖民主义的源头之一)的裂痕,让工作室的每个角落都挤满等者进水的图係。而固存影像,仿佛整个宇街如旋涡股下降,将时间储存在这材料里…






美术学院

2021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