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脑上点开《人民网》的“湖北视窗”,网页上马上会弹出一排排令人熟知的名家:医学泰斗裘法祖,中科院资深院士杨叔子,著名文化史学家冯天瑜,著名艺术家夏雨田,……闪耀其间的有一位近年来湖北省唯一入选“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50家”的中年画家,他就是我校艺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院长、湖北省劳动模范王心耀教授。
提及王院长,学院师生自豪不已,大家可以如数家珍地报出他的一幅幅重大获奖作品:油画《高原的祈祷》获“中国当代青年书画展”金奖;油画《中国山水》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并获省油画展艺术奖;油画《春夏秋冬》获省十届美展优秀学术奖;……王教授的艺术成就被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史》,他的艺术造诣令人叹服不已。然而,王心耀教授的艺术魅力除了他的画,留给众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勤奋实践的创作精神、开拓创新的艺术思想、求真务实的艺术人格,所有这一切构成了王教授独具魅力的艺术人生。
勤奋进取的实践者
谈起画,王心耀教授仿佛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画画如今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他用画笔和色彩,在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里辛勤耕耘,不断创作。
对于30多年前学画的经历,王教授至今记忆犹新。虽然少年时代正逢“文革”期间,但他天性喜爱画画,儿时学校办黑板报、画刊头,便成为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使他在那个政治狂热的年代,在幼小的心灵里找到了一盏引路的“明灯”。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成天在一起谈画论道,画素描静物、色彩,画油画风景、人物,渐渐对艺术有了自己的独特感悟。恢复高考后,他考入武师汉口分院艺术系,后在湖北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专业,这也是王教授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学习生活。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美术大师的授课、讲学令他陶醉其间、心驰神往,逐渐对油画语言及色彩表现有了独到的把握力。
随着艺术体验的加深,他成为了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人,古人、今人、自然都成为了他学习的对象,绘画技法与日俱进。毕业时,他创作的历史油画《黄兴在汉阳保卫战中》,被中国辛亥革命纪念馆收藏,这不仅大大鼓舞了他油画创作的激情,使他初尝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更让他清醒地意识到:路不是预先设计的,也不是想出来的,只有在不停的探索之中,充满希望的路才会在脚下延伸。
王教授勤奋进取的艺术实践之路从那时起步,便再也停不下来。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当了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后调入刚成立的《幸福》杂志社做美术编辑,一干就是12年。但他仍时时心系着自己魂牵梦绕的油画创作,工作之余常抽时间画画参展,与同道们交流切磋。尽管后来当了主编,但行政事务缠身让他牺牲了大量业余创作时间。钟爱着艺术创作的王教授于是作出了他人生中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重大抉择:辞去《幸福》杂志主编,调入原江汉大学艺术系教书。当时,对于他重操旧业,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轻易放弃令人羡慕的行政职务和级别?但是,得与失,只有王教授自己知道。“我需要学术气氛,我需要创作时间,我要画画。”每当问及那次“跳槽”,王心耀教授总是淡然一笑,笑得那样心满意足,那么回味无穷。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你真的喜欢画,想画,其他都不应是理由。”
当看到王心耀教授今天硕果累累的艺术成就,你才会明白当初他义无反顾的选择是正确的。那次“冒险”可以算得上是王教授艺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他又重新回到了令他向往的美术界、学术界。王教授自己也认为这段时期是他最幸福美满的时光,他可以一心一意地潜心绘画,不仅利用课堂教学画,还业余创作了大量作品。《高原的祈祷》、《高原的雪》、《高高的天》、《草原日记》、《天路》等西藏题材的系列油画,就是那时他的成功之作。此外,他还出版了4部画集,发表论文、作品等20余篇。丰硕的成果令他饱尝到丰收的喜悦,也更坚定了他勤奋艺术实践的信念。
如今作为艺术学院院长,王心耀教授依旧勤于创作实践的“积习”难解。白天他的时间大多让道给了教学与行政管理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搬到新校后,他每周都有两、三天下班后,在画室埋头创作,晚上与画共眠,有时连双休日也搭了进去。朋友们都戏称他成了“与世隔绝的神仙”,他也只能付之一笑,为了钟爱的画,他不得不把自己封闭起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应酬,争取给自己更多艺术创作时间。
求真务实的管理者
熟知王心耀教授人都知道:他不仅在艺术上求真进取,令人信服,在行政管理方面同样求真务实,兢兢业业。
王心耀教授坦言自己始终处在艺术家和行政领导的矛盾之中。身为院长的他,要对学院的生存与发展负责,有处理不完的日常琐事,但他艺术实践又需要大量时间潜心学习、研究、创作。如何扮演好这两种角色?处理好行政事务与绘画创作之间的关系?王教授在他人生的天秤上找到了二者平衡的砝码,那就是:尽管缩短工作环节,挤出时间搞创作。
“知人善任”、“因人制宜”、“用人不疑”……这些构成了王院长独特的用人哲学。他善于发挥各人所长,调度下属的工作积极性,把工作放心地分配给能干事的人去做。同时,他还善于在工作中“做减法”,总能精明地使复杂的工作程序化、简单化,让自己摆脱日常琐事,有更多时间去谋划学院发展,潜心艺术创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尽管目前艺术学院的招生年年火爆,然而王心耀院长仍在时刻考虑学院今后的发展之路。结合我校艺术专业的特点,王院长审时度势,极力探求适合我校实际的艺术学科和专业特色。率先在我市创办了综合美术专业,培养运用综合材料选择表达艺术语言的创新人才;将美术设计专业拓展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社会竞争力;开办服装表演专业、音乐表演与舞蹈专业,以适应社会需要,确立办学特色。……这一项项改革创新之举,无不凝聚着王心耀教授求真务实、情系学院发展的心血。
对于学科队伍建设,王院长也同样深谋远虑。针对我校音乐专业过去只有声乐、键盘教师的状况,他积极倡导艺术是全面实践的理念,设想引进音乐作曲、编导专业人才,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人员结构。他还从美术学的学科优势出发,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形成学科群体,像高鸣峰、陈波、赵丽先等一大批颇有艺术造诣的青年教师如今已脱颖而出,成为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教师的教学效果要靠实践来检验,这是王心耀教授在多年抓教学改革中摸索出的一条真理。他在规范日常教学管理,强化教师“盯班制”、“盯堂制”的同时,采取了一套师生“同台亮相”的艺术创作检验之法。不仅要求每位教师上课拿出范画、轮流办个人画展,还时常将学生学完某个教学单元的绘画作品在全院展示,每月举办音乐专业学生月末音乐会,让大家共同来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如今,“生优师荣”的观念已经在艺术学院悄然形成,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更是一股强大的奋进动力。
开拓创新的艺术家
王心耀教授喜爱大自然,他更愿意按自己的方式,用手中的画笔来表达情感。在他的油画创作中,西藏题材占了很大比例。谈及对西藏题材的热衷,先后3次入藏创作的经历令王教授至今难以忘怀。他第一次感受西藏是1985年到甘南藏区体验生活。藏区的开阔、神秘、大气以及神秘的民族风情深深吸引了他,令他一往情深,一次又一次地走进西藏、川藏,不断地用画笔表现西藏的大地、天空、山川、人物以及感受。生活就是这样奇特,偶尔的心灵碰撞,却对王教授一生产生了无法抗拒的影响。
自从王心耀教授到西藏去感受到一种神秘而独特的文化力量,他创作的冲动便再也难以遏制,无穷无尽的灵感从火山口冲天而出。苍茫的原野,光与色的跳动,湛蓝的湖水,藏蓝的天,涌动的白云,残阳落日,这些壮观的景象和笔触,把王教授油画语言的表现力推到了极致,也把他的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亮点。
聪明才干源自对生活阅历的体验,从此,王心耀教授的油画从造境进入化境,从色彩组合进入自由组织的秩序化,达到了对生命的自由表现。
一个画家的成名,不在于他画了多少,而是他有什么独特的创造。在成名的路途上,王心耀教授总在思索:艺术家的成功,应是通过天赋与智慧,编织自己的独立语言。他对绘画创作语言的追求永无止境。
在倾心油画创作同时,他时常沉浸于水墨,心仪中国画,使其艺术创作进入新的境界。他的水墨人物画将中国文人的写意笔墨和西方绘画造型的方法及色彩语汇熟练运用,笔墨技巧、水法、意象造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自成一家。
他还在创作中自始至终把人与自然、绘画与意境视为一个整体,试图向人们传递出“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这正是王心耀教授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他把自然描绘与人文渴望融为一境,静默深邃的精神渴求在他渲染的水墨间飞舞,以至于你观画时不能无动于衷。著名美学家刘纲纪先生在看了王教授的画后说:“我喜欢这些作品,因为其中有对人生的爱。”
王心耀教授将西方油画与中国水墨画相融合的创作实践,得到美术界的高度评价。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员会副主任李宝林,湖北省文联、美协名誉主席周韶华,湖北省美协副主席冯今松等一批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对他的艺术创新颇加赞赏。王教授不久前刚入选“第三届当代中国油画展”的油画巨制《中国山水》就是他力图“中西结合”的代表作,作品扬弃了西洋油画风景的程式,牢牢把握住中国传统文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宇宙观,洋溢着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隐含着大自然神韵和中国文人画的意境。用王教授自己的话说,就是要“画世界性的油画,画世界性的国画”,他将自己的艺术生命之根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与时俱进的教育者
作为一名现代艺术家,王心耀教授时时刻刻将其个人的艺术生命和时代、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潜心艺术创作的同时,满怀着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工作中乐而忘返,不辞辛劳。
王教授在思想道德方面是楷模,是榜样。他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处处为人师表,作风正派,良好的师德风范深受师生赞赏,先后被授予“武汉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武汉市劳动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在专业素养上,王教授业务精湛,技艺超人,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得国家级金奖。在专业知识的传授方面,王教授长期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他的教学博采众家之长,客观展现艺术的多元化,力求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使教学与艺术实践融为一体。他的授课内容丰富,举例明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油画不是一门简单的手工艺,而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这是王心耀教授在多年艺术创作实践中,总结出的对绘画语言的独特理解和个性追求。在他的教学中,不仅仅只教会学生绘画技巧,更注重引导学生培养独特的艺术品位、艺术视角。他还积极倡导全院教师要把自己的艺术创作体验、教学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要求老师们不能仅当书本知识的“传声筒”,要把消化提炼后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身体力行地进行教学尝试。
在王教授这一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艺术学院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积极教改、埋头科研,艺术视角方式、创作思维模式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巨大变化。师生的艺术作品在全国、全省艺术大展中屡获优异成绩。2003年,学院有5名教师作品在全国第3届油画展获奖,成绩在全国艺术院校中名列前茅。
王心耀教授还时常教导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不仅要有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力,还要有深厚的艺术文化根基。在繁忙的工作和业余创作同时,他仍然坚持着读书学习的好习惯,每天总要抽空翻翻《读书》、《随笔》等书籍,汲取艺术创作的养份。
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教育者,王心耀教授在长期的创作和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艺术思想。在他的《艺术断想》中,艺术家的睿智与机敏时时闪耀其间,读罢发人深省,倍受启迪:“作为现代艺术家,无论成功与失败,其命运都是和社会进步连接在一起”;“艺术家能守住自己的信念,就像少女守住自己贞操一样”;“艺术的反叛离不开独立思考,离不开再创造”……他对艺术家时代意识、独立人格、创造精神的感悟深深感染着他周围的同行和学子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王心耀教授以其良好的专业素养、师德风范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赢得了师生的尊敬与爱戴,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学院呈现出宽松、和谐、进取的浓郁学术氛围,一派生机勃勃。如今,为了艺术学院的进一步发展,他仍然全身心投入工作,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办学,为创立现代艺术学院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心耀,他身上凝聚着共产党员执着追求、克难奋进、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又时刻闪耀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色,这就是王心耀教授独具魅力的艺术人生。